世界近代史课堂教学方法刍议
李芳洲,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政法与历史学院)
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来说自学虽然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方面,但课堂教学对自学的指导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就会陷入盲目性,使得自学的效果事倍功半。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又应当体现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方法是一门科学,它不仅是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传授,也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修辞学、讲演术以及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既是教师和学生间知识单向传播的媒介,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一位具有高深专业知识的专家和学者,并不等于一个好教师。因为高深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代替高超的知识传授手段,只有将高深的专业知识通过高超的知识传授手段巧妙地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接受掌握高深的知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多年来,在讲授世界近代史课程中,我们一直按照我校世界史学科多年来积累形成的“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勾通环节,引进新成果,在‘讲’字上下功夫”的教学指导方针进行授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span times="" new="" roman'"=""> 突出重点,给学生以要领。突出重点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照本宣科、蜻蜓点水似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应当着重掌握的;哪些内容是一般掌握即可的。也就是说要交给学生学习的要领。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这一节为例: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按照教学大纲主要应讲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革命的爆发、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时期、共和派统治时期、雅各宾派统治时期等内容。我们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时期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讲授。之所以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时期作为重点,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在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预定要完成的任务,因此,对它的历史功绩应当肯定,这是大革命中的重要时期。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时期评价过低,认为立宪派保守、不敢向前推进革命。在讲授中,我们结合历史史实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在认真评述立宪派统治时期采取措施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对立宪派的评价问题。认为君主立宪派虽然代表的是法国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它执政时期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确反映了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局部地反映了下层群众的利益,因而它得到了整个第三等级的拥护。立宪派的被推翻不是因为它反封建不彻底,而是因为在保卫革命成果的问题上不能走的更远而被推翻的。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了,学生就掌握了评价资产阶级革命的要领,不仅对法国大革命,对其他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也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2、讲透难点,为学生自学扫清障碍。讲透难点是指教师课堂上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一定要讲透,由点带面,为学生的自学扫清障碍。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并不太容易确定,实际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内容既可以确定为重点,也可以确定为难点。有的内容重点和难点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重点是指某一方面最重要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错过,必须重点掌握。难点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讲清楚,学生不弄明白,就会成为症结,直接会影响到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仍以法国大革命为例,如果说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重点内容的话,那么,我们就将雅各宾专政时期作为难点内容予以讲授。之所以将雅各宾专政时期作为难点内容,一是因为学术界关于雅各宾专政的性质、采取的措施及其代表的阶级利益等评价众说纷纭,二是因为对雅各宾专政垮台后热月党的评价也莫衷一是,且两者紧密相连。进一步的理解还涉及到对资产阶级革命评价的理论层面。在讲授中我们从雅各宾专政建立的背景、采取的措施,雅各宾专政内部的派别斗争及其领导人的个性特征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最后着重强调雅各宾专政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出现既不是因为法国还有大量的改造封建旧制度的任务未能完成,也不是为了完善和健全资本主义制度,它只是在国内外封建势力的严重威胁下为实现革命力量的联合以打败敌人而建立起来的。它的主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卫和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既得成果,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将斗争的矛头同时指向资产阶级本身。这是法国大革命独具的特点,并非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这样学生们就掌握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了雅各宾专政的实质,也进一步理解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要特点。
3、沟通环节,使学生掌握整体结构。沟通环节讲的是教师课堂上除了突出重点、讲透难点之外,还要将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理解掌握整体的学习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科学、合理地编排、组织教学内容,沟通环节,设计课程结构和体例问题。在我国,世界近代史教材在很长一段时期被写成了世界上大国国别史的简单相加,内容上呈现出支离破碎,根本看不出“世界性”。改革开放后,新编的世界史教材,具有代表性的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虽然在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全球性发展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体现出了明显的特色,但各国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又表现的不甚明了清晰,学生们掌握起来也感到比较困难,觉得教科书有点像历史著作。为此,我们用心设计了相应的体例。该体例在尊重教科书强调整体性世界发展的前提下,在注重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前提下,也特别强调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尤其是注重考查一个国家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该国的历史发展的时间为脉络,追述它的历史特别是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一国与他国的相互比较和一些带有世界性的事件反映世界近代史的世界性。按照这种想法设计的教学体例,教师讲授起来得心应手,逻辑性强,环环紧扣,经纬分明。学生听起来脉络清晰,时间和空间概念清晰,印象深刻,特别是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在与学生的交流和考试当中,大多数学生既可以十分清楚明了地讲出世界近代史整体发展的基本进程,也能够清楚地阐述各国历史发展演变的脉络。在作业中还能够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把老师没有详细讲或没有讲到的国家的历史进程、发展道路及特征概括总结出来,而且分析论述的有条有理。
4、引进新成果,将学生引入科研领域。引进新成果就是教师要紧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吸取即时信息方面下功夫,将学生更早地引入科研领域。为此,我们始终注意紧密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地将世界史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诸如报刊杂志发表的最新学术论文的观点,最新出版的学术著作的内容,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和报道等,都能即时地在课堂上或讨论中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紧密跟踪最新学术动态。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注重将任课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近年来我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把现代化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视域引入到教学科研中来,从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世界近现代史是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一个崭新题域。为此,我们课程组成员将世界现代化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领域进行攻关,并取得了显著成果。2000年,姜桂石、姚大学和王泰合作撰写了《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经验与现实趋向的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一书,该书被国内学术界评价为 “观点新、材料新、视角新的现代化研究佳作”。2001年,姚大学、王泰主编的《中东通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该书被国内学术界评价为“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中东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性著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姜桂石、姚大学和王泰合著的《全球化与亚洲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上述这些学科组成员自身的研究成果,在现代化、全球化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我们直接地将这些成果引入到世界近代史课堂教学中去,对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体会到明显的新鲜感、现实感。认为自己老师的研究成果距他们很近,世界近代史距自己并不遥远。学生们普遍反映内容新颖、真实并富有启发性。一些学生也非常积极主动地尝试着撰写小论文,阐述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并请老师予以评阅。
5、在“讲”字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字上下功夫主要是说教师课堂授课,既不能“念”讲稿和教科书,也不能“背诵”讲稿和教科书,而是要做到真正的“讲”课,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排列整齐的板书、内容鲜活的历史故事以及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去“讲”课。只有做到真正的“讲”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讲”课中汲取营养和精华,通过与教师的紧密配合在课堂上形成良性互动。而“念”讲稿和“背诵”讲稿则是教师授课的大忌,即便讲稿写的再认真、细致,也会在课堂效果上大打折扣,并且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总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终身的任务。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教以及学生怎样学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知识的单向度的传授过程。以上所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未涉及学生的层面。 任课教师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近年来的全校教学质量评估中,世界近代史课程始终被专家和学生评定为“优秀”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均为“优秀”。2003年该课程被评选为校级优秀课程,2005年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
本文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世界近代史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MDZD201101)的最终成果之一,发表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本文作者:李芳洲,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